喜讯!深圳先进院郑海荣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研究员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据悉,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每两年评选一次,与此前的增选办法相比,此次增选不仅提出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等方向倾斜,还增加了外部同行评选环节。郑海荣院士简介郑海荣,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7年生,安徽长丰人。2000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项目科学家,2007年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成像技术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2014-202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所长。主要研究医学成像与医疗仪器系统,声学/磁学生物物理。提出隐正则化稀疏快速成像理论和高速成像电子学新体系,突破了医学磁共振成像速
2023-11-22
更多 +
中心概况 主任简介
中心简介  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PaulC.Lauterbur命名的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致力于建立一个国际化一流水平的研究单元,推动生物医疗成像技术创新、系统和装备研发及生物医学应用。中心秉承使命,坚持“学术引领、产业驱动”,通过凝聚高级人才、推动医学影像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突破MRI、CT、PET、超声及多模态分子影像等若干医疗器械新方法、技术、部件和系统装备,着力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影像装备创新平台,服务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普惠人民医疗健康需求。                                                                       &n
郑海荣(Zheng Hairo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主任。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成像理论、技术与仪器系统、信号处理与电子学。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一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 主持完成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设备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生产线上的中国丨核磁共振技术突破国外长期封锁 这家研究院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的系列报道《生产线上的中国》,我们来看一条特别的生产线。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将核磁共振仪器搬上生产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不光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有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他们是怎么缩短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的距离的呢。01:19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看到,生产线上生产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画面中白色的圆柱体就是正在生产中的仪器,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程序之后,它将出现在医院的检查室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 张辉:它的图像质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核磁共振仪器生产厂家,价格也已经比以前大大地降低了,我们医院的医疗检查费相对于以前也在逐步地降低,这对于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看病的时候花费就会更少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里,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正在工作。仪器工作的情况,实时传输到15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总台记者 朱慧容:在分辨率不是很高的核磁共
2023-07-24
专用链接